您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人气展品 > 傅科摆
0 2

傅科摆

       展品证明了地球的自转。

       地球每时每刻都处在自转状态中,摆锤在沿着刻盘上的某一刻线摆动,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摆锤的摆动角度发生变化。这是因为底刻盘随着地球自转一起转动,从而使摆锤摆动的刻度发生变化。

操作方式

       观察单摆的摆动方向,在观看时记住单摆摆动的刻度,一个小时以后再观察单摆的摆动刻度发生的变化。

2

评论写留言

撰写留言

科学原理

科学原理

本展品涉及到的惯性定律和相对运动的相关知识

l  惯性定律

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,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人称之为牛顿第一定律,又称惯性定律。

实验在法国巴黎先贤祠最高的圆顶下方进行,摆长67米,摆锤重28公斤,悬挂点经过特殊设计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。这种摆惯性和动量大,因而基本不受地球自转影响而自行摆动,并且摆动时间很长。摆动过程中,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,摆动方向不断变化。


l  相对运动

相对运动是指某一物体对另一物体而言的相对位置的连续变动,即此物体相对于固定在第二物体上的参考系的运动。

傅科摆在摆动平面方向上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,按照惯性定律,摆动的空间方向不会改变,因而可知,这种摆动方向的变化,是由于我们所在的地球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果,地球上的我们看到相对运动现象,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是在自转。

知识拓展

=   昼夜交替

直觉告诉我们,太阳的东升西落使地球有昼夜之分。其实,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转。由于我们也在随着地球转动,因此并不感觉地球在运动,相反,看到太阳有东升西落的运动。


=   水上的漂浮物

被人随手扔到水里的垃圾,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最终都会飘向岸边,假如我们在北半球,这些垃圾就会因为受到南半球的偏向力,最终会被冲刷到南岸,而在北半球则会相反,这也是地球在自转的证明。

=   水流旋涡

我们应该都见过湖面出现过漩涡,或者将水池里的水塞拔掉也能看到,这些漩涡的旋转方向本身就跟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系,如果在南半球就能看到顺时针,而在北半球看到的则是逆时针,这也是地球一直在自转的证明。(这里最好不要用水流漩涡的例子,地球自转对水流漩涡的方向影响真的很小,大多数是取决于其它条件,比如大海里面取决于冷暖洋流的流动方向,水池里的漩涡会受很多因素干扰,比如说形状,深浅,初始水流的随机性,这些都会对漩涡的形成产生作用。不过可以用南北半球的龙卷风、大气旋、季风的转动方向来举例,因为大气的流动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较小。


拓展知识

关联人物

=   莱昂·傅科

莱昂·傅科(18191868)法国物理学家。 1819918日生于巴黎,1868211日卒于巴黎。他最著名的发明是显示地球自转的傅科摆。除此之外他还曾经测量光速,发现了涡电流。他虽然没有发明陀螺仪,但是这个名称是他起的。在月球上有一座以他命名的撞击坑。傅科的"知识权利"哲学思想也有很大影响。


=   艾萨克·牛顿

艾萨克·牛顿(164314日—1727331日)爵士,英国皇家学会会长,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,百科全书式的“全才”,著有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、《光学》。

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《自然定律》里,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。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,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。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,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;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,并推动了科学革命。


拓展知识